信托課堂 |“3·15”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宣傳周 —— 資金安全篇
時間:2020-03-12
一、守護個人金融信息安全,“三個切勿三個務必”要牢記
個人金融信息與個人的資產、信用狀況高度相關,一旦泄露可能會對個人財產安全構成極大威脅,如不法分子可能會利用掌握的個人金融信息實施精準詐騙。個人金融信息安全是財產安全的基礎,因此,國家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及監管規定都明確要求金融機構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個人金融信息安全。
金融消費者也要牢記“三個切勿”“三個務必”,共同守護金融信息安全。
“三個切勿”:一是切勿把自己的身份證件、銀行卡等轉借他人使用;二是切勿隨意向他人透露銀行卡號、賬戶密碼、短信驗證碼等個人金融信息;三是切勿委托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辦個人金融業務,謹防個人信息被盜。
“三個務必”:一是提供身份證件復印件辦理各類業務時,務必在復印件上注明使用用途,以防被挪作他用;二是在下載APP或登錄網站時,務必謹慎填寫個人信息,尤其是個人金融信息;三是在丟棄刷卡簽購單、取款憑條、信用卡對賬單等金融業務單據前,務必要先完全撕碎或用碎紙機銷毀。
二、防范新型電信網絡詐騙,“三保持三務必”要牢記
廣大消費者一定要從自身做起,保護財產安全,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要做到“三保持”、“三務必”。
“三保持”:一要保持高度警惕,對于打電話、發微信自稱“是某身份”的人員,不能盲目輕信;二要保持沉著冷靜,聽到親友發生事故、財產損害等緊急信息,不能驚慌失措;三要保持清醒頭腦,看到中獎、領紅包、超低價、超高薪等好信息,不能貪圖小利。
“三務必”:一是務必多留心疑似電信網絡詐騙信息,可通過撥打官方電話、官方網站查詢、與親友討論等方式核實確認各類信息真偽;二是務必多學習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知識,并及時提示家里的老人、小孩,共同提高安全防范意識;三是務必及時尋求幫助,一旦發現可能遭遇電信網絡詐騙,要盡快撥打110報案,并準確提供騙子的賬戶、賬戶名稱。
三、確保網絡交易安全,“八個應該”要牢記
隨著網絡交易的普及,消費者除了使用銀行卡支付外,也經常使用手機銀行、支付寶、微信等方式進行支付,網絡交易更加便捷,但也有不少不法分子伺機利用網絡交易侵害消費者財產安全。
為了保障網上交易安全,請牢記“八個應該”:
一是支付密碼應設置高強度密碼,不使用生日、電話號碼等作為密碼,不同支付方式設置不同密碼,并定期修改;
二是網絡交易前應確認網址是否正確,要選擇正規的網站進行網上支付業務,避免通過虛假、釣魚網站進行交易;
三是完成網上交易后,應及時安全退出,避免發生后續風險交易;
四是在進行境外網上交易時,應通過安全途徑,開通相關認證服務;
五是應避免通過公用WIFI進行支付,不在網吧等公共場所進行網上交易,以免泄露賬號及密碼等信息;
六是應注意不要掃描來源不明的二維碼、登錄不明網站,避免被不法分子植入木馬病毒;
七是辦理網絡購物、退貨、退款時,應認清官方渠道,切勿輕信不明身份的電話、網絡聊天工具或其它形式提供的非正規的網絡鏈接;
八是收到可疑網上交易提示時,應謹慎確認,如有疑問應直接撥打銀行、支付寶、微信等客戶服務熱線查詢,切勿直接回復消息或點擊鏈接查詢。
【案例警示】
案例一:網購退款變貸款,資金損失慘重
一、案情簡介
某大學生趙某接到自稱淘寶網店“客服”的電話,稱她買的衣服有質量問題可獲得退款,并表示會立即將購物款退還趙某。對方準確說出她的名字、訂單號、購買衣服顏色、型號等詳細信息,趙某信以為真。但此時“客服”提出了一個退款條件,必須有支付寶的極速退款資格,而該資格要有足夠多的芝麻信用分值,“客服”表示,他會轉6000元的保證金幫趙某提升芝麻信用分,但之后趙某需將這筆錢退還給網店。趙某同意后,“客服”加了她微信,并發來名為淘寶退款的網頁鏈接。趙某點進去按照提示操作,很快收到6000元,趙某以為這是“客服”轉來的保證金,便將這筆錢轉給對方。但事實上,趙某收到的6000元就是趙某按照“客服”指示操作從小額貸款平臺借貸出來的,趙某也沒有收到任何退款。
二、手法分析
不法分子通過非法手段獲取到個人的網購信息,隨后偽裝成購物平臺的客服人員,以商品質量出現問題、發錯貨物等理由,主動提出要為買家退款,甚至提供多倍賠償,騙取買家信任。再通過網絡借貸APP或釣魚軟件等方式設陷行騙,“耐心”指導受害人操作,騙取受害人錢財。
雖然這種騙局漏洞百出,但部分消費者對此缺乏了解,為了快速退貨退款并獲得賠償,反而中了騙子設下的圈套。特別是一些已經在走退貨流程的客戶,一旦接到這樣的電話,很可能會因為輕信而上當受騙。
三、防范建議
近年來,網購已經成為人們購物的重要方式,給群眾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但伴隨而來的也有不法分子制造出來的一個又一個陷阱,大家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識,牢記以下幾點:一是網購時一定要在電商平臺上與賣家溝通,而不是通過短信、微信、電話等聯系客服人員,這樣才能有效提示和攔截站外釣魚網站;二是如果需要退貨退款,一定要通過電商平臺提供的官方渠道進行相關操作,確保退貨退款流程在電商平臺的監督之下進行;三是如果退款時對方提出需要轉賬、匯款、貸款等要求,務必保持警惕,謹防上當受騙;四是不隨意掃描陌生人發來的二維碼,不輕易點開陌生的網址鏈接,更不要輕易透露自己的任何個人信息。
?
案例二:“注銷校園貸賬戶”,小心網貸新騙局
一、案情簡介
2019年9月,剛大學畢業的車某接到電話,對方自稱是“360借條”客服,查到車某在大學期間曾在平臺注冊過賬號,根據國家相關政策,車某須配合注銷大學期間注冊的網貸平臺賬號,否則會影響到個人征信。隨后,對方又報出了車某的個人信息,車某信以為真,便添加了其QQ號。對方給車某發了所謂的“工作證明”等文件,進一步獲取信任,隨后告訴車某要先把額度清零后才能注銷,并指示車某把“360借條”的額度提現出來并轉賬到指定賬戶,表示該賬戶的錢會自動償還提現出來的貸款,不產生任何費用。車某成功轉賬后,客服稱后臺顯示由于車某在其他借貸平臺也有注冊信息,導致無法注銷,并指示車某在“京東金融”、“小米貸款”等網貸平臺進行了同樣的操作。在陸續轉賬7萬余元后,車某才意識到遭遇詐騙。
二、手法分析
近年來“校園貸”騙局通過社會各方的宣傳普及,其套路和危害已經為大多數人所了解。然而,不法分子卻由此“拓展思路”,實施新型詐騙。新騙局主要有如下特征:一是不法分子會偽裝成“網貸平臺客服”聯系受害人,在溝通中提供偽造的“平臺營業執照”、“客服工作證”等,并利用非法獲取的個人信息,準確報出受害人的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貸款信息等,獲取受害人信任。二是編造理由讓受害人陷入恐慌,謊稱根據國家相關政策需要配合注銷校園貸賬號,否則會影響個人征信或產生其他嚴重后果。若受害人表示在校期間未注冊過相關賬戶的,則稱其身份信息被盜用注冊了網貸賬號,也需要配合注銷。三是要求轉賬以完成所謂的“清零”和“銷戶”,當受害人陷入恐慌情緒時,不法分子會誘導其按照步驟完成提現和轉賬操作。
三、防范建議
“注銷校園貸賬戶”類詐騙,不法分子的侵害對象主要是風險防范意識不強的大學生及應屆畢業生群體。青少年學生只有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才能免受侵害,請務必牢記以下幾點:一是接到有關“注銷貸款賬號”、“清空貸款額度”等內容的電話,不要輕易相信;二是進行錢財交易要提高警惕,在確認對方身份前,切勿輕易向不明人士轉賬;三是如有疑慮,一定要及時通過官方客服或向警方咨詢核實,避免財產受到損失;四是若對個人征信有疑問,可登錄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查詢,不必驚慌。